在生物醫藥企業紛紛赴港上市的背景下,一些老字號藥企也坐不住了。
5月1日,張恒春藥業董事長王偉杰在接受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電話采訪時證實,公司目前正在準備赴港上市事宜。“現在準備的差不多了,馬上要進入審計階段”。
據稱,如果一切順利,張恒春藥業的上市事宜或將在今年底實現。
1 籌備整體上市
公開資料顯示,張恒春始創于清朝嘉慶五年(公元1800年),曾與“同仁堂(48.370, -0.25, -0.51%)”、“胡慶余堂”、“葉開泰”齊名。因草根出身,其自謙為“半塊招牌”,“國藥三塊半招牌”由此得名。1991年,張恒春被國內貿易部評定為首批“中華老字號”,2000年,其改制為蕪湖張恒春藥業有限公司。
張恒春藥業官網資料顯示,公司擁有丸劑(濃縮丸、水蜜丸、水丸、糊丸)、片劑、硬膠囊劑、顆粒劑、糖漿劑、露劑、合劑等7種劑型(含中藥前處理、提?。?3個品種及其生產線。
此外,張恒春藥業旗下還有蕪湖張恒春醫藥有限公司、蕪湖張恒春連鎖大藥房有限公司、蕪湖恒春艾姆生草本產品技術開發有限公司、蕪湖張恒春參茸飲片有限公司、蕪湖張恒春醫藥科技開發有限公司、蕪湖張恒春健康產業有限公司等。
王偉杰向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透露,公司此次赴港是將整體業務進行上市。
對于為何要選擇在港交所上市,王偉杰表示,一方面,港股市場市場同國際更為接近,對于企業來說,可以獲得更多的國際資源。另一方面,企業一般從籌備到決定上市大約需要三年半到四年的時間。如果確定在境內上市,排隊還需要足夠的時間。“等不起,所以就決定在境外上市。發展壯大后,再在境內上市也不困難。”王偉杰直言。
王偉杰還透露,公司旗下一些零售連鎖門店馬上要升級改造。“我們現在資源有限、財力有限,做不了那么多,只能一步一步來,爭取在一年左右的時間里把我們現有的連鎖零售店全部改造完畢。今年年底(要)上市,上市以后肯定資源就增多了。”
據稱,張恒春藥業欲在未來2-3年內于全國開設300家張恒春中醫藥文化體驗館。“北京(也會)有布局,現在已經看好了一個門店,那將會是我們進軍首都的第一站。”王偉杰說。
王偉杰告訴記者,張恒春藥業目前也在洽談一些并購重組,涉及產品和市場網絡資源的整合,公司成功上市后,獲得的融資也將用于這一部分。
2 瞄準文創領域
和很多老字號一樣,張恒春藥業目前也面臨品牌知名度亟待提振的問題。
“這樣一家歷史悠久的百年藥企,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較強的產品研發制造技術,但同樣,與其他中華老字號一樣,也面臨著企業宣傳力度不夠、公眾知曉度不高、社會認同度低等問題,這阻礙著中華老字號的影響力(提升)。”日前,張恒春科技開發公司總經理王忱玉公開表示。
在此背景下,除了籌備登陸資本市場外,這家老字號藥業正意欲轉型,方向即是打造文創產品。
張恒春藥業方面表示,其首款文創產品近日即將推出,按照計劃,相應的產品將通過互聯網新媒體營銷等手段進行推廣。后續,張恒春藥業還將布局食品、藥妝、功能性日用品,目前立項與正在研發的產品有20個,將陸續面世。其稱,這些產品的定位,團隊參考了日本各類大健康與文創產品。
王忱玉認為,明確中華老字號品牌定位,打造全新IP,把握消費者新舊交替的節奏,從而開辟新品類,吸引年輕一代消費者是百年藥企進行產業升級的方向。而吸引年輕一代的消費者,則要從文化創意產業,也就是文創類產品打開缺口。
王忱玉援引統計數據指出,全球文化創意產業每天可以創造220億美元產值,并以5%左右的速度遞增,在一些國家增長更快,如美國為14%,英國為12%,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文創產業形成了特色,并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。
“未來我們一邊做文創,一邊做大健康產品,有食品、藥妝等,將一系列的衣食住行融合進去,爭取文創產品今年底完成5000萬元銷售收入。”王偉杰表示。
在王偉杰看來,老字號的價值在于“老”,出路在于“新”。其推出文創產品的背后是企業向大健康領域轉型升級的一步。他認為,中醫藥在延年益壽、養生保健方面與西醫相比優勢明顯,大健康產業巨大的市場中,中醫藥可挖潛的方向眾多。
“張恒春做大健康是轉型升級,不是轉行,我這個人只做加法,不做減法,加法就是我的本行是藥,要以每年35%的速度遞增,這方面絕對不可以掉以輕心,也不可以改變。同時,我們可以繼續(發展)大健康,這符合轉型升級的原則。”王偉杰表示。
王偉杰在5月1日向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指出,其信奉集中原則,張恒春藥業會持續聚焦主業。
“我這輩子不會脫離制藥健康領域。”王偉杰最后強調。
電話:0553-5849208 傳真:0553-5849356
地址:中國(安徽)自由貿易試驗區蕪湖片區鳳鳴湖南路10號 郵編:241006
皖ICP備15023079號-1

皖公網安備 34020702000356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