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孔子曰:仁者“愛人”。(《論語》顏淵第十二)孟子曰:“君子以仁存心、以禮存心”。(《孟子》離婁下)醫者仁術,固存心以仁,就是存心以“愛人”。這里的“愛”乃為博愛,即人不分貧富、貴賤、高低,皆尊重之、愛護之。張恒春以仁義待患者,以仁厚待員工,以虔誠制良藥,將中華傳統文化的仁義之德融入于生存與發展的整個過程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1、仁義待患者,醫藥濟世心
張恒春創始人張宏泰在鳳陽府時,遇瘟疫流行,救助鄉民,廣發丸散,救人無數。重振張恒春的張宏泰三子張明祿在護駕墩坐堂行醫時,常遇有貧困之人,不僅免收診費,還代為墊付藥錢。其醫德仁厚,精于醫術,盛名遠播,為時人稱頌。其時,正值太平天國運動期間,張明祿不懼匪嫌,救治傷員無數。
據張恒春的第六代傳人張泰塤回憶,洪秀全患對口疽(俗稱落頭疽),尋遍四方名醫,皆束手無策,后由張明祿、張文金父子治愈。洪秀全為獎賞張氏父子,命人從湖北運送數十船木料、十余船淘丹相贈。
據蕪湖地區中醫世家滕氏、徐氏后代的回憶,太平天國失敗后,張恒春收留太平天國軍醫徐文田、下級軍官滕茂公,前者長期在張恒春藥號任坐堂醫生,后者曾在張恒春藥號打理雜務。徐文田的兒子徐云山、孫子徐吉鰲、重孫徐少鰲繼承家學,以中醫外科圣手聞名大江南北。滕茂公的兒子就是被譽為蕪湖四大名一之一的“儒醫滕如松”,長期在張恒春藥號坐堂。
張恒春立足蕪湖之后,堅持對待貧困患者以仁的理念,為此,店內的坐堂郎中常年無償地為本埠及四鄉貧困患者把脈開方,不收分文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2、以普藥立世,虔誠制良藥
與以服務于皇家宮廷聞名于世的北京同仁堂、以服務于軍旅起家的杭州胡慶余、以參茸滋補品享譽大江南北的漢口葉開泰不同,發祥、昌盛于集鎮、商埠的張恒春,長期扎根于以商民為主體的社會環境之中,來自草根、服務百姓,并在這一過程中,發展、壯大自身。自張明祿重振張恒春以后,所立分號均選擇于平民較為集中、百姓往來頻繁的碼頭、集鎮。
張恒春始終強調“虔誠雖無人見,存心自有天知”的理念,服務平民,以治病為重、兼傳養身之道,以普藥為主、補藥為輔;注重百姓亟需,因人而異、因時而變、因癥而定。
時人稱張恒春的成藥為張氏恒制成藥,長期被公認為放心藥。蕪湖四周方圓數百里流傳著:“看病要找滕駝子,吃藥要找張恒春”,說明了百姓對張恒春藥號虔誠制藥的認可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3、仁厚待員工,慈善待大眾
張恒春薪酬福利非常優厚,除月薪外,另有一些變相工資:升工(注:滿勤者年終可領得14個月工資)、月規(注:每人每月1元,給員工和學徒理發、洗澡等)、年規(又稱壓歲錢)、婚喪補、酒錢、分紅(后改“抽厘制”,是當時職工最大一筆收入)等;實物補助如年節加菜、發藥,夏天發扇子、吃西瓜,秋天吃螃蟹,端午豆糕、中秋月餅、菱角等。
張恒春廣布慈善,多行善事。據老人們回憶,張恒春藥號在20世紀初約數十年間,曾有無數次的善舉。每年的年終,張恒春藥號都要散發數十石米票,窮人憑票可去米行領米。張恒春的員工回鄉,藥號都要讓他們帶一些時令藥回鄉分發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張恒春嚴守規矩“次貨不上柜,配方遵古法”,遵循“虔誠雖無人見,存心自有天知”的經營理念。飲片上柜前必須進行篩選,絕不以次充好;配制成藥中的犀牛黃、羚羊角、麝香等貴細原料必取上等貨,古方配制,決不克扣分量。
全鹿丸曾是張恒春藥號的著名成藥,為保證質量,張恒春自家圈養梅花鹿。每當全鹿丸開始炮制時,張恒春都要讓其下屬的公和興抬著活鹿沿街告示公眾,然后開始炮制。如有豢養不慎,出現鹿死亡,張恒春也會讓員工抬著死鹿繞城一周,而后拋入江中,向世人證明張恒春的全鹿丸質量的真實可靠。據其第七代后人張布憲回憶,張恒春藥號的全鹿丸在香港、東南亞一帶聲譽極高。文革期間,張恒春全鹿丸運至香港,因其包裝上印制的是中國中藥總公司,出現滯銷。時任新華社駐香港記者站站長的許家屯給周恩來打報告,周總理批示:采用老字號。其后貼上張恒春老號標簽,這批全鹿丸立刻成了搶手貨。
張恒春對待客商始終堅持以誠信為本。1941年,潛山一茯苓商運數百擔茯苓于蕪湖出售,因貨物巨多,一時無法售出,于是求得張恒春藥號以當時的市價收購,是時物多價廉,茯苓商人略有虧損。次年,張恒春藥號將這批茯苓銷往上海,獲利三倍。為講究業務道德,張恒春藥號給潛山客商匯去了一筆巨款,不僅彌補了他的虧損,還使其頗有所得??蜕虨閺埡愦核幪柕恼\信感動至極,從此,他的茯苓一直供應給張恒春,價格、貨款均有張恒春藥號來定。藥號公開喊出的口號是“有求必應,童叟無欺”。
張恒春地處皖省最早對外開放的口岸城市蕪湖,多元性文化的熏陶,思想相對較為開放。面對家族式企業發展所面臨的資金、人才的困境,選擇采取了近代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服務于中國傳統的中醫藥,從而一次次化險為夷,走上了獨具特色的持續發展之路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1、張恒春在經營模式上的創新
張恒春充分利用了商業信用、社會資金,實現了產業經營與資本運營結合,從而推動了自身發展。同時,張恒春大膽地采用了現代股份制經營,設立股份制子公司“公和興”,進行多元化經營。
據1929年張恒春藥號一本紅帳記載,流動資本36萬元中,包含了外來大戶的存款和進貨賒欠及銀行、錢莊貸款等。至抗戰前,大戶常年在5000元以上,存戶達100家以上。張恒春吸收的大量現金,除用于日常業務經營外,還對外放款和支持分店,以及投于同業戶搭股獲益。
光緒二十四年(1898年),張恒春資方在店內另設“公和興”內部股份制公司,由職工與張恒春共同出資經營,風險共擔、利益共享。由于明祿祖譜號“鳴鹿”,出于忌諱,但全鹿丸、鹿膠等,須以鮮鹿作原料,便由“公和興”宰殺加工,此后部分藥材、西藥、西洋參、藥酒等也由其經營。
抗日戰爭爆發后,“抽厘制”取代了“公和興”。 “抽厘制”的本質是一種分紅制度,在每天營業額中,抽出參、燕批發款的12%,丸、散、飲片貨款的30%,按照職工、資方代理人和資方三方面分配,分配比例是職工50%,代理人和資方各25%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2、張恒春在管理模式上的創新
張恒春在長期經營過程中,不斷改革管理模式:先是“三房共管,兄終弟及,父亡子續,長者領銜”,后易為“三房共管,兄終弟及,父亡子續,能者領銜”,19世紀末開始,張恒春藥號實行資本與經營分離,各房抽一代表共管藥號,另聘一資方代理人負責具體業務,時稱“管事”。后人將這一制度概括為“三房共管,兄終弟及,父亡子續,管事經營”,該制度一直延續到1955年公私合營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3、張恒春在產品技藝上的創新
張恒春一方面要求員工嚴格按照古法炮制、遵古配制,精益求精;另一方面廣求民間藥方,研制改良,創制了一批獨家知名中成藥。
張恒春遵從古法炮制,技藝精湛而規范。老藥工的技藝聞名遐邇,堅硬的檳榔能切成100多片,半夏可切得薄如蟬翼,如諺語所說 “一個檳榔108,附子一吹飛上天”。張恒春的阿膠曾于上世紀中葉獲國家級金獎,出口海外,其驢皮制作要經過水泡、去毛、去垢、清水洗凈、上鍋煎煮、過濾、濃縮、加敷料、收膏等近十道工序,從原料到熬制成膠塊耗時一個月余。
在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的近30年間,張恒春170多種中成藥工藝規程和質量標準,一直是安徽省中藥行業的工藝規程和質量標準。
1927年以后,張恒春藥號的自制成藥品種逐漸增多,擁有人參再造丸、參桂丸、鹿茸丸、牛黃丸、午時茶、觀音急救丹、行軍散、七厘散等近幾十種知名品牌中成藥。
張恒春歷代傳承人皆醫藥兼備。張恒春的始創人張宏泰由懸壺濟世到開設藥店,張明祿18歲時到太平府孫大春藥號當學徒,后升至坐堂醫生,醫術精湛,尤擅跌打損傷、癰疽瘩背、五淋白濁等。明祿有三子:文金,文玉,文彬,皆隨父習醫研藥。因此,醫藥并重成為張恒春的一大執業特點。
張恒春長期堅持坐堂醫生制度,重金延聘名老中醫。太平天國軍醫徐文田曾化名張文田在張恒春坐堂,20世紀蕪湖著名的中醫“四老”滕松如(滕駝子)、劉玉恒、楊紹祥、李少白等都曾在張恒春坐堂或掛堂。張恒春文史館中,珍藏著《蕪湖張恒春藥號醫方集抄》手抄本,記錄了張恒春坐堂醫診治疑難雜癥的醫案。
張恒春尤其重視學徒制中的醫藥雙修。張恒春的學徒需要從后場學習三年,優秀者可進入前臺藥柜再學習三年。學徒制度十分嚴格,學徒內容有技能、知識兩個方面。技能除專業技能外還要學文習字、打算盤;知識除中藥典籍外還要學習歷代方劑醫籍。祖父曾是張恒春藥號管事的79歲的老人李紀群回憶,其祖父在張恒春從學徒一步步升至管事,就既懂醫也精于藥材;即使是后來忙于業務與管理,也不疏醫術。據李老說,在張恒春曾流傳著“學藥不成行醫后門”(意為無法做藥也可以去行醫)的說法。
1962年10月由蕪湖市工商聯史料小組完成的《張恒春國藥號調查》記載:有因“醫生粗心,開錯了藥量,病人持方配藥,售貨人發現其中某種藥份量欠妥,……(立即)暗示病人這味藥份量書寫不清楚,請問明醫生再配,這樣,醫生就知道開錯了,加以改正?!?/span>
醫藥并重一直是張恒春奉行的執業理念。直到今天,仍然保留著這一獨特的傳統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電話:0553-5849208 傳真:0553-5849356
地址:中國(安徽)自由貿易試驗區蕪湖片區鳳鳴湖南路10號 郵編:241006
皖ICP備15023079號-1

皖公網安備 34020702000356號